<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探索治水新路径
        浙江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生态修复

          河湖生态缓冲带,是在水域与陆地之间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具有拦截污染、净化水体、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等作用。现在,我省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和生态修复有了官方标准。日前,省生态环境厅和省治水办(河长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的指导意见》,并配套相关技术指南。据悉,这是全国首份省级层面针对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的专项指导意见和技术指南。

          “探索建立系统性、长期性的治水新路径势在必行。”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江不断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深入实施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显着,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
          意见要求,2020年,要推进24个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修复试点工作;2021年,全面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推进重点区域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及生态修复;2022年,基本完成水生态修复试点,形成一批有实效、可示范、可推广的水生态修复项目;2025年,水生态修复工作初见成效,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
          在杭州三墩镇“兰里水乡”,小桥流水,绿意盎然,风光宜人。“这里环境的改造提升,正得益于河湖生态缓冲带的建设。”相关施工单位负责人介绍,在缓冲带种植立体植物带,既能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防线,保护水质,又能美化河流生态景观。
          类似探索已在全省各地开花。2018年,浙江率先在淳安县千岛湖、湖州市苕溪流域等4地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生态修复试点工作;2019年,我省又在13个饮用水水源地及7个河流断面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和生态修复试点;2020年,淳安县等13个县(市、区)全域实施水生态示范试点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