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我省推进县级矛调中心建设纪事(上)
        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

          走进安吉县矛调中心之前,老李心里还在打鼓:如果这笔工程款要不回来,今年春节怕是要难过了。老李是安吉人,去年他承包了个工程,赚了一些钱,正想结了账欢欢喜喜过个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为要回工程款,他和对方企业吵了不知多少回,但都没有结果。在村里有威望的老支书的建议下,他来到县矛调中心。

          中心的“大堂经理”告诉老李,窗口登记、说明情况,接着就可以回家等消息了,10天内一定给回复。过于简单的流程,让老李心里直犯嘀咕,认定是没有指望了。一天、两天……七天,就在他决心再去找对方企业“闹一闹”的时候,矛调中心的电话来了,让他去领钱。老李有些不敢相信,直到这笔钱到了他的手里。拿着钱走出矛调中心时,一介平民的李承明的心里满是喜悦。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安吉县矛调中心调研,强调要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县级矛调中心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守正创新 敢为人先

          浙江因改革崛起,因改革而闻名。改革创新是浙江与生俱来的基因。

          2016年以来,我省在政务服务领域吹响“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号角,推动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惠及民生,声动全国,备受赞誉。

          政务服务可以“最多跑一次”,社会治理领域能不能?群众在想,党委政府也在想。“我们想,把这种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风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老百姓遇到问题只需跑一个地方,那么部门扯皮拉筋等现象少了,办事效率自然更快、矛盾纠纷解决自然更及时、老百姓的获得感自然大幅提升。”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说。

          这个“地方”放在哪里?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和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一个共识形成了:县级是将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在县(市、区)建立这样一个“地方”,必然可以更好地压实县级主体责任,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敢为人先,勇立潮头。2019年初,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我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明确提出要在县一级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并将这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突破改革项目。

          3月的天台县,莺飞草长,生机盎然。全省信访重点工作推进会发出动员令:建设实体化运作的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让企业和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号角吹响,以宁波市镇海区、舟山市普陀区、温州市瓯海区、湖州市吴兴区为代表,各地相继在原有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基础上,按照省委政法委出台的指导意见,以“最多跑一地”理念,探索县级矛调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工作体制机制。

          原有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整合综治、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基层四平台”,承担着社会治理事件协调办理和风险研判分析、协调指挥的职责,而在建的县级矛调中心加入并强化了信访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功能,致力于为老百姓提供更齐全的信访、诉讼、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公共法律服务等“产品”,致力于真正成为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找个说法”的地方。

          “县级矛调中心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所以它尽管是在原有基础上迭代升级的产物,但不妨碍它本身的开创性意义。”省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杭州余杭区矛调中心  本报记者 王志浩 摄.jpg

        杭州余杭区矛调中心 记者 王志浩 摄

          2019年11月26日,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闭幕后的第二个工作日,省委在杭州市余杭区召开现场推进会,对县级矛调中心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省委书记车俊在会上强调,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是省域治理现代化中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改革,是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承担着“小切口、大治理”的重要功能,一定要建,而且要抓紧建,必须建好。

          1个月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 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县(市、区)于2020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县级矛调中心,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并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度,实现县域社会矛盾纠纷总量下降,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逐步上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提升。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各地各部门迅速将加快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按照第一年抓“起步”、第二年抓“巩固”、第三年抓“提升”的目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压茬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县级矛调中心99个,且全部实现了实体化运作。

        实践探索 系统集成

          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符合我省实际、集我省社会治理实践经验之大成的改革举措——

          仲夏端午的诸暨,细雨润人心田。“营业”中的市矛调中心,照例接待着来访群众。根据他们反映的诉求,“大堂经理”老吴分别将他们引导至诉讼服务、法律服务等不同的功能区块,帮助找到对应的窗口。对个别诉求复杂的群众,老吴则将他们引导至“无差别受理窗口”前,让他们感受“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便捷。

          老吴介绍,当前,诸暨市矛调中心已整合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7个平台,吸纳了诉调、交调、医调等13个专业调解中心,入驻各类部门机构21家,按期答复率100%,群众来访满意率达99%以上。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在矛盾纠纷化解上有先发优势,也理应在推动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上下好‘先手棋’、争当‘排头兵’。”诸暨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朱蕾说。

          不止诸暨,近年来,全省各地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不断总结推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倡导形成了“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等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的理念,探索形成了“普陀模式”“镇海模式”“龙山经验”“航埠经验”等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系列机制模式,为县级矛调中心发挥实质性作用打下了扎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

          除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我省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诉源治理等方面的生动实践,都为县级矛调中心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实践基础。“比如,建设县级矛调中心要求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就是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机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省信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纵深推进 任重道远

          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改革举措——

          去年,我省化解信访积案7075件,化解率88.4%;全省法院新收诉讼案件同比下降4.6%,系近10年来首次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7.14%,同比上升0.3%。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杭州、嘉兴、舟山等多地的县级矛调中心承担起了疫情防控指挥部功能,全省各地普遍发挥“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社会治理机制优势,既有力有效落实精密智控,又全力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为服务保障“两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成效初显,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的号角再次吹响。省级层面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谋划部署,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誓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县级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

          4月,省委政法委、省信访局、省法院、省司法厅组织11个调研组,深入全省开展调研,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类建设原则、考核评价办法、数字化协同应用、调解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方案、推进建设。

          5月,省政法各单位积极推进相关资源力量成建制入驻县级矛调中心,并及时出台多个专项意见,确保入驻平台规范有效运行。

          6月,省“两办”出台县级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引和质效评价体系,明确分类建设名录和要求,推动全省上下进一步把县级中心建设引向深入。

          各地围绕提升县级矛调中心质效,在制度、机制、能力建设上狠下功夫,推动中心建设实现新进展、新突破,努力使其成为展示“重要窗口”的标志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