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受“健康码”启发,“非羁码”落地推广
        杭州对非羁押人员开展数字监控

          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安装并注册认证,就可以每日打卡,今年3月,刚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成为杭州市首个使用“非羁码”接受数字监控的非羁押人员。今后,类似这样的“数字监管”手段将被更多使用。10月30日,杭州召开全市数字赋能监控工作“非羁码”应用推进会,决定将“非羁码”在全市落地推广。

          今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监管工作带来的挑战,受“健康码”启发,杭州市检察院率先运用数字赋能,联合市公安局组成开发专班,共同研发“非羁码”。此后经过试点使用,杭州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于9月30日联合会签《对刑事诉讼非羁押人员开展数字监控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共同推进“非羁码”上线运用。

          “管理非羁押人员主要依靠办案民警和检察官的力量,但往往是一名办案人员要同时监管多名非羁押人员,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很大。”杭州市检察院陈海鹰检察长介绍,“非羁码”后台能实时接收被监管人的信息,如遇到其逃逸、串供等特殊情况,执行机关能第一时间处置。辩护律师也将协助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实现多方联动。

          根据《规定》,公检法机关可以“非羁码”APP为载体,通过外出提醒、违规预警、定时打卡和不定时抽检等多重功能,确保被监管人能够在必要的管控下回归日常生活。同时,“非羁码”还会根据非羁押人员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的行为动向,对其现实表现进行综合研判评估,自动生成阶段性的表现得分,并按照风险等级呈现的绿、黄、红三色监管码,分级进行动态监管。截至目前,杭州全市有效监管非羁押人员1607人,无1人脱管失控,效果良好。

          不必要羁押是全球司法实践中的痼疾,也是社会各界始终关注的焦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国家和地区对非羁押人员使用电子脚镣等电子监管措施,但电子脚镣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会给被监管人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同时也明显暴露了其个人隐私,甚至成为羞辱性的标签。

          而“非羁码”的诞生及运用,不仅能切实防止错误逮捕等冤假错案给案件当事人造成的损害、长期羁押导致的司法不公、羁押期间所产生的交叉感染及集聚健康风险,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司法资源投入,也能有效减轻非羁押人员的心理压力,确保其在非羁押期间如常工作生活,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实现了情理法并举。

          《规定》还特别指出,对于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确有悔罪表现;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或者技术骨干,犯罪事实基本查清,认罪认罚、积极退赃退赔等情形的,可以适用非羁押数字监控措施。而那些可能存在实施新的犯罪;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社会秩序;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打击报复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企图自杀或逃跑等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则不适用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