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繁多 三年2万人被骗15亿元
        宁波法院通报相关审判情况

          谎称可低价购买苹果手机并可返还话费,谁知最后拿到的却是仿真模型;假借代拍藏品之名,巧立佣金、公证费、开票费等各种收费名目;发布虚假招嫖广告,以提供“小姐”上门服务需要交付订金、保证金为由骗钱……27日,记者从宁波中院举行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判情况线上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三年间,宁波法院共审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396件,涉及被告人1828人,涉案金额约15.4亿元,涉及被害人约21050人。

          宁波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卫华介绍,从宁波法院司法实践来看,电信网络诈骗具有“技术”诈骗、“非接触”诈骗、“组团”诈骗等特点,并有购物型、投资型、色诱型等多种表现形式,犯罪分子主要是抓住了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或是获得巨额回报等心理。如被告人刘某注册成立“大钱盛世”公司推销工艺藏品,招募10余名话务员,拨打电话谎称能够代为拍卖收藏品,发展被害人成为会员,以此骗取每人380元的会员费。经过刘某等人一番花言巧语,被害人自以为收藏的工艺品具有极高价值,委托刘某的公司代为拍卖。刘某等人继而再谎称已经帮忙高价卖出藏品,需要收取关税、所得税、佣金、公证费、开票费等骗取被害人财物。经查,这一诈骗团伙共骗取70余名被害人200余万元。
          当天还通报了一种新型网络诈骗犯罪,手段更加隐蔽,迷惑性较强。犯罪分子先接入网上交易平台,利用业务员发短信、QQ加好友等方式吸收客户建群,先以讲解股票知识等被害人熟悉的业务迷惑被害人放松警惕、骗取信任,之后拉拢被害人进行现货交易,并由业务员做托谎称获利巨大,引诱被害人频繁交易,从中获取手续费分成。实践中还有些案件犯罪分子与交易平台相勾结,操纵交易走势,待被害人高价买入后,人为造成跌势,迫使被害人低价卖出,造成损失。
          打财断血,切断上下游犯罪链。宁波法院注重依法适用罚金等财产刑,最大限度削弱犯罪分子的经济实力,剥夺犯罪分子再犯能力,三年间,除判令对诈骗违法所得予以追缴退赔给被害人之外,还对各被告人判处罚金6000余万元。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上下游关联犯罪的惩治力度,彻底斩断犯罪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