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不仅要设施无障碍,更要信息无障碍
        杭州以检察公益诉讼提升特殊群体“幸福指数”

          随着2022年亚(残)运会的临近,杭州的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优化,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温暖。以公益诉讼助力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机关还能做些什么?6月10日下午,杭州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海鹰主持召开公交车无障碍设施改进民事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持续推进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

        公开听取意见

          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乘坐地铁、公交车出行是否顺畅,关系着他们的“幸福指数”。10日下午,在杭州近江公交总站183路公交车站台,随着后车门处踏板放下,拱墅区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杭在公交司机协助下,顺利乘轮椅上了车,并将轮椅固定在轮椅位。

          无障碍踏板、轮椅区、轮椅固定带、防撞软板……183路公交车上的这些无障碍设施,改善了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体验。而这样的变化,与不久前的一份检察建议有关。

          今年4月,拱墅区检察院(原下城区检察院)针对183路等公车贴有“无障碍标志”但车厢内未设置轮椅席位、轮椅固定带等无障碍设施的情况,向杭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发出民事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通过整改消除可能发生的人身安全隐患,同时开展无障碍公交车专项整治。

          时隔一个多月,对整改后的183路公交车无障碍设施是否具备规范性、安全性,杭州市公交集团的阶段性整改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下一步整改举措是否符合无障碍出行需求,市检察院以公开听证的形式推进该项监督。

          “特殊群体出行不易,杭州市公交集团在无障碍建设上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在细节上加以完善,进一步提升无障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听证会上,作为特殊群众代表,王国杭首先发表意见。

          随后,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常委杨宝庆等5名听证员和人民监督员代表,对杭州市公交集团的阶段性整改成果表示认同,并结合自身工作、生活经验对无障碍公交设施的建设发表了意见建议。

          “我们会结合听证意见完善无障碍公交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细节、提升软服务水平,让无障碍设施真正发挥作用。”杭州市公集团负责人当场承诺。

          “检察机关将依据此次听证结果进一步跟踪监督,协同解决相关困难与问题,共同提升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陈海鹰说。

        从设施无障碍到信息无障碍

          不仅是公交出行的无障碍,一段缘石坡道、一条畅通盲道、一台无障碍升降电梯……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关照”,却是特殊人群的“必需品”。看得见的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而那些看不见的信息领域如何实现无障碍?

          无人收费停车场的普及,在便利人们的同时,却剥夺了残疾人停车收费减免的政策福利:根据杭州相关优惠政策,残疾人驾车驶离停车场时,只要向工作人员出示残疾人证、驾驶证和车辆行驶证,就可以减免停车费。但使用无人收费系统后,车辆只要靠近闸机就会自动完成扣费,减免优惠自然落了空。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杭州这样的“三证”有者有4000多人。

          残疾人群体的利益被忽视,并不只是停车收费这一件“小事”:在富阳的浙江省盲人学校附近,十字路口没有安装声响提示装置;听力、语言障碍人士遇到突发情况、突发急症需要急救时,120电话呼救系统却无法文字输入……今年1月,杭州市检察院在去年开展设施无障碍专项监督行动的基础上,将监督领域向信息交流无障碍拓展延伸,重点聚焦出行、办事、文化等公共场所信息无障碍建设活动中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不符合国家标准等问题,以公益诉讼保障特殊群体利益,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困难事。

        信息“天堑”变“通途”

          在检察监督的有力作用下,“天堑”逐渐变为“通途”:临安、萧山等地安装更新198座公共停车场自动收费系统,完善1243条残疾人车辆信息,确保残疾人停车费用优惠不落空;在富阳,全省首批四个新型智能交互式过街音响提示装置上线,盲人可以安心过马路;建德市急救指挥中心120紧急呼叫系统增设文字信息报送和一键呼救功能,杭州市检察院还联合市无障碍办等召开磋商会,督促全市卫健系统完善医疗急救文字报警功能。

          “开展无障碍环建设公益诉讼,我们不仅关注有形的无障碍设施和无形的‘信息壁垒’‘数字鸿沟’,也关注常态化体制机制的建设完善,努力在履职中为群众办实事,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杭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森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