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闭的高墙内,罪犯的教育改造该如何开展?如何让教育改造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些是省第三监狱一直在努力思考和解决的课题。从率先将成人职高“双证制”教育内容引进高墙,到打造“百警助百囚圆百梦”暖心教育,再到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让罪犯习得一技之长,省第三监狱积极开展政治改造,深入推进修心教育,让罪犯在接受改造的同时重燃对生活的希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走心教育之路。
引“智”入监 政治改造鲜活入心
早上醒来,传入耳畔的是爱国歌曲;走在监区的每一个角落,政治改造的标语醒目突出;劳动习艺场所里,《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萦绕耳旁;每周一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庄严肃穆……在省第三监狱,政治改造已融入到罪犯日常改造的每一个环节。
自司法部提出统筹推进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以来,省第三监狱不断探索、完善政治改造的形式和内涵,聘请政治改造指导员就是他们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
去年3月,监狱监区来了一名特殊的嘉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爷爷的烽火岁月》作者连中福,他为罪犯们带来了一堂红色革命课,省第三监狱也借此开拓了政治改造的一条新途径。
课上,连中福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向罪犯们讲述了发生在衢州当地的一段烽火岁月。“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日军占据衢州地区近三个月。三衢儿女纷纷组织起来,与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常山着名乡绅、老中医徐文伟出资出力,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抗战队伍,对盘踞在江山、常山县城的日军进行袭击……”
86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沈樟洪也走进省第三监狱,为罪犯讲述他和战友们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身为监狱退休民警,沈樟洪鼓励罪犯要珍惜当下,努力改造,不能愧对革命先烈的牺牲。
为了能够让鲜活的政治改造常态化开展,省第三监狱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面向社会聘请罪犯政治改造指导员,让历史亲历者和文化研究者走进高墙,为罪犯讲述真实故事,使政治改造的内容更加鲜活,增强罪犯的爱国主义认同感。“面对面跟他们讲述那段历史,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希望他们能好好改造,早日与家人团聚。”政治改造指导员连中福感慨地说。
“澄源”搭台 个别教育用心走心
个别教育该如何开展?需要从源头上找到症结所在。省第三监狱的“澄源”工作室就取自正本澄源之意,力图从源头上开展罪犯教育改造工作。
2019年6月12日,“澄源”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其教育团队主要由各管教部门科长和监区管教业务能手组成。有别于其他监狱的专家工作室,“澄源”工作室主要涵盖重点危险罪犯的排摸及教育攻坚、矛盾排解、合理诉求解决、政策宣讲、经验推广、个别教育技能培训、科学调研等多个方向。
工作室成立半年多来,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工作室以教育专网为平台,设置“澄源”工作室专版,罪犯可以就个人在改造方面的相关问题与管教科室直接交流。2019年6月至今,罪犯共提问264次,答复212次,综合答复率为80.3%,且均在两周之内予以答复。同时,工作室对监区排摸出的危险罪犯建立专档及时关注,对出现情绪、行为等异常的罪犯在72小时内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为监狱的监管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在线解答罪犯的疑问,“澄源”工作室还常常帮助罪犯搭建与家属间的桥梁,让监狱执法有法度也有温度。
贵州籍罪犯张某自入监后,就一直没有过亲人会见。去年投入省第三监狱改造后,改造之路并不顺畅。原来,亲情的缺失让他看不到改造的希望。民警了解情况后,与张某谈心,得知他老家还有母亲及一个2岁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的女儿。张某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见上他们一面。几经周折,民警帮张某联系上他的母亲和女儿。
知道身在高墙的父亲的心愿,女儿小张向民警表示,她愿意带着孩子和奶奶到三监看看多年未见的父亲。很快,她就带着亲人从贵州赶到了浙江衢州,可等到达时却错过了监狱规定的会见日,三个人只能茫然又无助地站在监狱大门口。考虑到张某家属的实际困难,经监狱审批后,一场特殊的会见在“澄源”工作室进行。
终于见到几十年未见的亲人,张某忍不住泪流满面。当天,他在修心日记本里写道:压在心头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下了,感谢监狱民警帮我了却了心愿!现在我只有更加积极地改造,才对得起他们对我的帮助!
创建基地 促使囚子安心修心
“你好,吴经理。我是张彪(化名),前几天在监狱就业推介会上与你有过交流,并与贵公司签订了就业意向书。现在我刑满释放了,想到贵公司就业。”去年年末,刑满释放当日,张彪就兴奋地跟衢州当地某公司吴经理打了个电话。
能够顺利就业,张彪说他特别感谢监狱让他学到了一技之长,为顺利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针对一些刑期较长的罪犯,如何让他们在改造过程中看到希望,是省第三监狱一直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经过五年多的探索,2018年3月,省第三监狱在全省率先创建了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教育改造就是给罪犯创造希望。如果服刑了十几年,却与社会脱轨了,回归不畅更易引发问题。我们创建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就是为了培育匠人精神,把罪犯的刑期变成学期,让他们在希望中安心改造。”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徐家红说。
据悉,监狱根据罪犯的意愿和需求,在实训基地开设了陶艺制作、汽车维修、电子电工、电子商务、缝纫技术等课目实训班。截至目前,已有128名罪犯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技术合格证书或行业认可的证书。
此外,监狱还与当地优质企业、常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开展合作,采取“基地+公司”“基地+院校”的三方协作机制,保障基地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一块泥巴变成一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需要经过练泥、拉坯、晒坯、彩绘等72道陶瓷制作工艺流程。这就好像罪犯的改造历程,历经艰辛,终有成果。将非遗文化与修心教育相结合,让每个罪犯感受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也有助于他们找到人生的价值。”参与授课的银白瓷大师徐文奎说。而在实训基地授课的常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老师蒋文峰则发现,“比起学校的学生,这里的‘学生’更珍惜机会,更刻苦练习。”
“让罪犯真正学会一技之长,刑满释放后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重新犯罪率,是新时期监狱工作的新使命。”省第三监狱监狱长吴永照说,监狱将继续做好技能培训等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修心教育,努力为社会输送合格守法的公民。